鞋子的學問很大啊!維持固定運動習慣多年的我,現在挑鞋子的看法絕對會跟當初那個尚未踏入運動圈的我不一樣。
以前我對於鞋子的素求就是好看,看起來腳要小小的,底要軟要走起來舒適,包覆性一點也不重要。
如果可以赤足訓練當然很好,無奈地板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乾淨,除了預防疾病的傳染,另一方面更要避免腳在運動的過程中受傷。
「力從地起」這句話是來自於詠春口訣。
或許我們現在來看運動科學是由西方引進東方,但是中國古代武術其實早已蘊涵了許多運動科學中所解釋的道理。
足底受到的各種刺激與神經肌肉會做出的反應,決定了一個人站立和移動的方式。
一個正常的足底,足弓不塌陷,腳掌是三點著地,分別是大拇指肉墊、小拇指肉墊、足跟。
如果你去觀察嬰兒的腳,基本上五根腳趾頭是分開的,沒有拇指外翻的問題。
那為什麼很多大人腳趾分不開還有人拇指外翻呢?
原因就是為了要穿鞋子讓腳看起來小小的又修長,選擇了楦頭小的鞋子,腳趾頭在鞋子裡被緊緊包裹住導致腳就像被裹小腳一樣變形了。
選擇一雙適合自己的鞋子第一個要點就是要讓腳能夠在鞋子裡能夠有些空間能夠讓你稍微的活動腳趾。
再來是鞋底的選擇,別忘了原則是腳掌要三點著地、足弓不塌陷,還有中國古代武術流傳的力從地起。
支撐足弓讓它不塌陷的肌肉經過久站、久走難免疲勞痠痛,試著讓腳掌三點著地,但是踩到地上透過鞋墊回饋到足底的感受是柔軟的,讓力量散佈到整個腳底板上。
軟軟的鞋墊讓力無法從地而起了,久站、久走足弓肌肉疲勞痠痛,為了讓自己舒服,肌肉產生代償,會造成什麼樣結果呢?
第一種是不要讓三點著地開始足弓內塌然而就變X型腿,最後膝蓋痛了!
第二種是為了讓三點繼續著地,只好踩得更用力一些,足弓更用力的支撐,久了足底的肌筋膜開始緊繃,最後變成足底筋膜炎!
所以選擇一雙好鞋的第二個要點就是鞋底要有足夠的支撐,踩在地上要穩定,太薄會讓腳踩地的時候從地面反射的力量過大,讓膝蓋去接受反射的力量,太厚或太軟會讓力量散去讓疲勞來的更快。
最後來談談包覆性,為什麼大多數的籃球鞋設計為高筒而跑步鞋設計是低筒?因為腳踝能夠活動的範圍很大。
娃娃鞋的包覆性無法讓你在跳躍過後穩定你的腳踝,在跳躍的那一煞那接住你身體重量的是根據你從小到大每一次跳躍過後的經驗。
如果落地時地面不平的經驗不多,即使是平地一個閃神沒接好身體也會有受傷的可能。
你說我不會穿娃娃鞋的時候跳,這就像是你能預測未來的事情一樣不可思議,你怎麼知道接下來經過的路段都不會修路、等一下一定不會下雨,或是地面一定會是平坦的?
包覆性良好的鞋子,能夠在無法預測未來的每一步,增加足部的支撐,減低一些的危險性。
鞋面的包覆性讓腳踝活動限制在安全的範圍內,讓意外發生的機會少一點。
選擇一雙合適的鞋第三個要點就是要根據你的活動內容,選擇具有足夠包覆性的鞋面。
想要增加足底受到各種刺激與神經肌肉會做出適當的反應該怎麼做呢?
很簡單呀!累積經驗值!
小孩子哪個不是跌跌撞撞學會走路的?增加經驗值不是小孩子的專項訓練,你我這一輩子都需要。
在不平穩的地面行走,無論是沙灘上走路或是河床裡漫步,甚至是爬山時走非步道的泥土地都是很好的刺激,就算是在公園健康步道上行走都是種訓練。
無法外出踏青,在家你也能赤腳站在巧拼上、單腳站、閉眼站、踮腳走、腳根走、原地跳...太多選擇可以累積經驗值了。
沒空沒時間總找藉口,刷牙也能單腳站,洗頭沖水就可以閉眼單腳站,只有願不願意開始而已。
我沒有談到高根鞋、涼鞋還有夾腳拖鞋,基本上那些只是個為了美觀或是方便性所做的選擇,不適合天天穿、常常穿!
別忘了高根鞋越高就離物理治療師越近,如果非必要就別穿著它出門來殘害自己的身體。
讓身體擁有自由度是每個人一輩子都不想失去的能力,就像呼吸一樣重要,只是你平常並不會注意到它。
不要失去了才來後悔,財富買不到的健康比任何東西都還要珍貴。
選擇一雙好的鞋子來陪伴你每一天,讓你擁有更大的自由度。
簡單的訓練避免傷害的造成,其實一點也不難,只是你願不願意開始而已。